※這篇文章是我試投某雜誌的稿件,不過至今近三個禮拜沒回音,如果要投另一家「調性」又不合所以還是放在這裡讓大家觀賞
大約十年前,國內青棒竄起兩位好手—曹峻揚與許銘傑,他們不但同時入選中華隊,也在同一年赴日打拼;十年後國內又有兩位年輕好手相偕出國打拼,不同的是他們分別前往美國和日本,並且兩位都是左投,他們就是---鄭錡鴻,陳偉殷。
2004年農曆年後國內再次出現一波出國潮,鄭錡鴻與陳偉殷也在其中,他們都是國內看好的左投,更被視為爭取2008奧運資格的主力。由於他們都只有十八歲(1985年出生),拿現在的兩人做評比其實很難預測他們的未來,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只是希望藉由觀察鄭陳二人目前的狀態來觀察兩人在美日不同的訓練環境下會走向怎樣的未來。
鄭錡鴻與陳偉殷兩人同樣出身高雄,只是鄭在高雄市陳在高雄縣,他們在國中時期分別就讀五福國中與橋頭國中並成為隊上王牌,但兩人在國三期間並未有交手機會。國中畢業後陳偉殷直升在地的高苑工商,鄭錡鴻卻沒照慣例進入三民高中也前往高苑就讀,兩人在此後三年成為「同梯」兼隊友,除了隊內的藍白對抗更沒有機會對決。
鄭錡鴻在入隊後不久隨即成為主力投手,與羅錦龍和高三的林正豐合力幫助高苑奪得高中聯賽,金龍旗與王貞治杯三大賽冠軍,鄭錡鴻並奪下王貞治杯的投手獎與功勞獎,成為最受矚目的高中新秀。此時的陳偉殷因隊上好手眾多加上技術尚有改進空間,連登錄正選名單的機會都沒有,只能默默的練習蓄積實力。
雖然鄭錡鴻高一風光不已,也入選中華亞青隊並順利奪冠,但一年來的密集出賽也讓鄭錡鴻因受傷導致投球姿勢變形,升上高二後鄭錡鴻雖仍是高苑王牌,但投球內容大幅退步,反觀陳偉殷在沈潛一年後逐步綻放光芒,雖然在高中聯賽出場局數不多,但陳偉殷在逐步累積實戰經驗後快速進步,在王貞治後與鄭錡鴻一同入選青棒藍白培訓隊。藍白對抗賽鄭錡鴻因為受傷表現不佳而沒能入選,陳偉殷則以穩定的表現終於當選青棒國手前往加拿大參加IBA世界青棒賽。在世青賽其間陳偉殷大放異彩,不但在八強賽完封南韓,其間更一度連續16局無失分,雖然最後功敗垂成,陳偉殷的表現已經引起國內注意,更以高中生的身份破格當選成棒國手前往古巴參加02年洲際杯成棒賽。
正當陳偉殷在左營參加成棒隊集訓時,鄭錡鴻也默默的養傷與調整,此時兩人也邁入高中生涯的最後一年,在高中聯賽高苑靠這兩位「超高校級」左投輪番上陣一路挺進決賽。雖然在冠軍戰遇到難纏的強恕,但強恕只靠姜建銘獨木難撐大局,高苑還是如願奪得冠軍,值得一提的是陳偉殷在02年12月11日面對華興的比賽單場投出22次三振,創下國內青棒正式比賽的新紀錄,也讓陳偉殷一戰成名。半年後兩人首次一同入選國手,參加在曼谷舉行的亞青杯,之後獲得棒協青睞直接徵召前往古巴參加世界杯成棒賽,兩個月內鄭陳二人從青棒國手升級為成棒國手,升級之快不論國內外都罕見。也因為兩人的資質優異,鄭錡鴻被多倫多藍鳥看上,陳偉殷則被中日龍相中,雙雙在今年前往國外取經。
現在要評估鄭錡鴻陳偉殷不但非常困難而且沒有必要,所以在以下的評析我不打算寫出誰優誰劣,只是以個人數年來的觀察心得讓大家更瞭解這兩位絕世左投的特色在那,他們還有哪些需要加強的地方。
投球動作:到現在我還是無法忘記2000年5月24日那天,我在台北球場謝國城杯青少棒季軍戰首次看到鄭錡鴻投球時心中的悸動,那時他雖然只是個國三生,但他的投球動作完成度之高在當時國內沒有一個左投能比得上—包含職棒—我很難用文字描寫鄭錡鴻的投球動作有多完美,在高一時不論抬腿,停頓,重心移動,揮臂,發射到減速收尾全部做的完美無缺,彈性十足的手臂讓他在投球擺動時看來像甩鞭一樣,可以想見鄭錡鴻的協調性有多好。
但這對高一的他卻是一把雙面刃,絕佳的協調性固然讓鄭錡鴻具有超高校的投球威力,但肌肉骨骼尚未發展成熟就頻繁出賽也讓鄭錡鴻在第一次入選亞青國手時就因為負荷過度而受傷,連帶的影響到他在之後一整年的表現。還好經過休養後鄭錡鴻現在已經恢復,只是藍鳥球團在身體檢查時發現他的肌肉使用過度,所以使得他的簽約金多少受到影響且球團特別交代他在前往美國前完全不要投球好讓肌肉獲得充分休息。
陳偉殷則是另一種典型,他手長腳長投球舒展度極佳,所以看陳偉殷的投球會覺得他的動作十分柔順,好像一點都不費力,或許是因為同學因為操勞過度受傷給他的影響,陳偉殷的投球動作給人感覺他力量用的非常保留,完全沒有重心轉移的動作。不過陳偉殷在手腕的運用非常靈活,他自己也表示在平時特別注重手腕的重量訓練,所以陳偉殷的球路尾勁特強,只是這種省力投法在國內或許吃得開,到日本一定要加以調整,才能在競爭激烈的日職站穩腳步。
球速&球路:鄭陳二人都具有140KM以上的球速,雖然很多人傳說鄭錡鴻在高一時就投出147KM的快速球,不過就我自己「觀察」球探的測速記錄,鄭在正式比賽的速球多在136KM到142KM之間,陳偉殷的實戰球速也相去不遠,不過鄭錡鴻的速球比較「死」,陳偉殷因為善於使用手腕讓他的球路尾勁十分強勁,不但幅度大到從電視轉播都看得很清楚,而且多數是快到本壘板才開始轉彎,讓陳偉殷的速球更難掌握。
不知是何時流傳下來一個說法:大多數的左投都擅長投曲球。雖然美國就有RJ這個反例,但鄭錡鴻與陳偉殷的曲球都是他們的主戰武器,尤其鄭錡鴻的曲球更是早已成名,鄭錡鴻也表示他在美國測試時教練曾稱讚他的曲球具有大聯盟水準,不過教練也建議鄭錡鴻如果想要在美國站穩腳步必須多練一項拿手球路,並認為鄭的變速球很有潛力,只要能夠控制位置與球路很可能成為鄭錡鴻的另一張王牌,至於滑球?「教練建議我直接放棄」鄭錡鴻苦笑著表示。
陳偉殷的曲球雖然沒有鄭那麼犀利,不過也在水準之上,此外陳偉殷也會投滑球與變速球,外加一顆指叉球,這幾種球路陳偉殷的表現都很平均,沒有像鄭錡鴻那樣好壞分明,但相對也沒有特別出色的球種,要如何找出最適合自己的球路是陳偉殷在日本頭兩年的重要課題之一。
心理素質:這包含選手的個性在內,基本上兩人都長期擔任主力投手,都有一定程度的抗壓性,而且兩人個性都偏向沈靜,所以不大可能因為個性的因素而有暴起暴落的現象。要說兩人比較大的差異,鄭錡鴻的個性比較「乖」,而且對長輩的服從性很高,所以他常背負過大的壓力,此外他又常把責任往自己身上擔,所以才會在去年的青棒藍白對抗看到鄭錡鴻幾乎是不要命似的投球,在十二天八場比賽中出場四次投了30局,最後實在是力盡抽筋才退場,並且在攻守交換時鄭錡鴻一定是第一個出來迎接隊友,儼然成為隊上的領導人物。
陳偉殷則比較有「個性」,他會看比賽的重要度以及他可能的出賽狀況隨時修改自己的調整進度,他對比賽的勝負也比較看的開,只要自己盡了力就能處之泰然。所以在青棒藍白對抗時陳偉殷的表現只是平平,不論球速跟控球都遠不如他正常水準,但他很精準的把自己的高峰期調整到亞青杯比賽期間,相對於在藍白對抗就用盡全力的鄭錡鴻,陳偉殷在亞青的表現要比鄭錡鴻出色許多。升上成棒後陳偉殷也預知在協會杯與大專聯賽其間出賽可能會很頻繁,所以陳偉殷很小心的調節自己的體力與投球狀況,在不受傷為前提盡量出賽並幫助國體拿下隊史第一個冠軍(大專聯賽)。
整體來看,鄭錡鴻與陳偉殷各擅勝場旗鼓相當,也可以說兩人的起點都很接近,因緣的巧合讓他們同時出發接受不同體系的訓練,到底是美式的訓練能讓鄭錡鴻大方光芒,還是日式的訓練能讓陳偉殷完全發揮潛能,是大家樂於遇見與期待的良性競爭。
- Mar 11 Thu 2004 19:43
鄭錡鴻VS陳偉殷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