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冷言的通報下,才發現這本號稱「台灣首部長篇創作棒球推理小說」的作品已經上市。同時身為棒球迷和推理迷的筆者,自然會好好閱讀一番,看看這本書是否能夠引起我的共鳴。

本書一開始的場景在法院宣判時報鷹球員涉嫌放水起始。不過故事主要案件跟涉賭放水並無關連,而是一個自稱「E」的犯罪集團利用網路和手機當聯絡工具,不斷的向警方發出各種與棒球有關的謎題,而偵探主角--一名想轉調體育線卻不成的社會線記者--卻因幫助情同祖父的老刑警不斷解開「E」所發的謎題而發現「E」的目的是意圖綁架獲得超高簽約金的超級新秀投手,但隨即發現是一件「假綁架」,但「E」仍持續不斷的發出「球謎」向警方挑戰,詭異的是,主角手機也會同時收到謎題,到底背後有怎樣的陰謀....。



作者張啟疆是現職專業作家,以前職棒全盛期也曾出版數本棒球雜文集,算是文壇少數顯性的棒球迷。據說本書曾參加皇冠大眾小說獎,然而並未入圍最終決選。筆者在閱畢後的第一感想,這本書對從中職元年就開始看球的老球迷會有很深的共鳴,但是以「大眾小說」的觀點來看,這本書可以說是介於純文學和大眾文學之間的尷尬作品。

以棒球迷的角度來看,作者有很明顯的懷舊色彩,雖然案件時空主要在2005年初,但真正圍繞書中的「主要空間」是已經拆除的台北市立棒球場,相對於描寫其他棒球場景,作者對於2000年底台北球場最後一夜的描述特別深刻。甚至連主角青少年的重要回憶都與1991年總冠軍戰第七戰台北球場群眾狂呼「我們要巨蛋」相結合。

可是作者對棒球本身的理解似乎並未隨著時代演進,所以在他眼中的日本職棒二軍「實力比我們的正規部隊還強」。縱使目前國內職棒水準尚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作者也太看扁台灣職棒目前的水準。這也是網路很多「老」球迷的問題:新必不如舊。也因此才會出現「陳憲章當年下勾投到140」等不可思議的自動加成「假回憶」言論。事實上拿網路上摘錄的職棒早年影片就可以發現,當年「全盛期」可以吃死國內大部分打者的滑球,拿到現在其實已經無法輕鬆應付現在的打者。不過張啟疆如筆者曾經擔任棒球採訪,這部份的「念舊」相對於豐富的棒球謎題仍屬瑕不掩瑜。

就推理迷的角度而言,主案件的推演跟架構尚稱完整,尤其最後一段的處理節奏緊迫明快,會讓人忍不住一頁翻過一頁直至案件結束方休。但或許因為作者的作家背景,在許多用詞上會有刻意雕琢詞藻的感覺,雖然不少推理作家同時也有極華美的文筆(連城三紀彥最有名)可是本書閱讀起來這些精美的詞彙並沒能完全幫作品增色,反而有部分還拖累了整體節奏。大眾小說的一個重點,就是能讓一般讀者閱讀起來不會太吃力。這部份作者處理的不很理想,筆者在讀到中段時其實有些小小不耐煩。也可以理解本書為何沒有受到皇冠評審青睞。

整體而言,《球謎》在事件跟謎題的架構跟伏筆都在水準之上,或許是想要灌注的情感太豐厚,也可能是習慣性的掉書袋筆法,讓本書必須兼具棒球和推理迷的雙重身份才可能進入書中世界,對於一般讀者的隔閡性仍大,這也是未來想創作類似題材的朋友要注意的一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ach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