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是我在數年前接受人狼城主的邀請,在他網站發表的一篇讀後感

這是我第一次寫推理小說書評,很多想法跟文筆都不成熟

但可以當成我自己的一個紀念




近日由於事務繁重,少有時間仔細閱讀推理小說。在北聚時聽到既晴提到《褚蘭特最後一案》,並提及這部小說是他會訂謀殺專門店的主因之一,筆者也因此下定決心要在最近把這本書讀完。當筆者熬夜苦讀完畢時,天色竟已大白,當闔上書本的那一瞬間,筆者心中不禁感嘆:「經典果然是經典,不因時間的流逝或變遷 而影響到這本書的價值。」


在看這部小說之前,已經耳聞它是本嘲諷古典名偵探的偵探小說,1886年,柯南道爾的創造福爾摩斯造就了名偵探的標準典型,此後不斷的有各種古典名探誕生,到了本書出版的1913年,著名的古典神探有傑克福翠爾的「思考機器」、奧爾基女男爵的「角落老人」、卻斯特頓的「布朗神父」等。這些神探的共同特點,就是偵探本身在小說內所有的心思都專注在案件本身,而一旦找到了兇手解開了謎團,偵探的任務也告結束。雖然福爾摩斯常常有一些情緒化的表現,也有過「失敗」的紀錄,但總的來說,褚蘭特之前的古典名探都是情感絕緣體。


故事裡面的命案十分單純,一個富商被發現左眼被打穿死在自己家的院子,褚蘭特的背景更為「傳統」,本身是知名畫家,會參與刑案偵探完全是因為興趣,在本案中並和偵辦的探長心照不宣的進行一場智力遊戲,整個小說的前半段可以說是非常標準的古典推理,雖然嚴謹但並不特殊,一直到故事中段褚蘭特雖然心中已有答案,但他還是放棄指出兇手,並把推理的過程寫成一封長信,但就是不明指兇手是誰——雖然各方面的情境都指向某人。過去福爾摩斯並不是沒有因為瞭解真相而「故意」放棄偵察,但這次褚蘭特的情形卻完全不同,至於如何不同,為了避免影響閱讀樂趣,我在此隱而不宣,但細心的讀者應該可以看出我文章中透露的提示。


在偵探出人意表的行動之後,整個故事也開始進入高峰,在經過一番波折後,終於讓整個案情的事實顯露出來,但出人意外的是整個真相跟偵探所推測的完全不同,這已經是對當時的古典神探很大的嘲諷,但更大的嘲諷還在後頭,整個案子的陳述在倒數第二章就已經全部結束,但筆者在看完之後心裡總感覺有某個疑點,一直到看完最後一章「真相大白」後,才知道所謂的「真相」是什麼,也難怪褚蘭特在最後會臉色蒼白的說他以後不再碰觸任何案子了,這樁命案真的成了他的 「最後一案」。


雖然照詹宏志的講法,《褚蘭特的最後一案》仍有些許對讀者不公平的犯規手法,但平心而論,如果讀者夠仔細的話,多少還是可以看出一些端倪,犯規程度並不嚴重,但帶給讀者的閱讀樂趣卻是無以倫比,這也是為什麼筆者在顧忌到不能洩漏太多內情而束手束腳之際,仍願意大力推薦這本書給所有喜愛推理迷的主因,更重要的一點,在看此書前千萬不要先看導讀,不然會喪失絕大部分的閱讀樂趣,切記!切記!


最後要跟所有已經看過本書的讀者來個腦力激盪:由於死者是被槍擊中而身亡,如果當時已經有了石蠟測驗來檢查硝煙的分佈情形,這個案子的結局會因此而全部改寫嗎?提出這個問題供大家與我自己好好思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ach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