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跟一個朋友聊天時,他認為「只要自身夠努力,一定能突破大環境的惡劣」。對此我不置可否,但聊天結束準備回家寫稿時,我忍不住問我自己,當然不努力一定不會成功,但真的努力就會突破外在環境的限制嗎?

從職棒十一年開始恢復選秀以來,有許多的球員得以利用這個管道進入職棒殿堂,但仍有許多具有潛質的好手仍不得其門而入,難道今年的選手資質真的這麼差?套句興農總教練陳威成的說法,大部分的選手都必須長期培訓,但目前球隊需要的是即戰力,所以這些選手都不符合要求。

為什麼這些選手必須要長期培訓?很大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在服役時都無法進入國軍隊(現國家儲訓隊)因此有兩年的空窗期,這顯示出整個棒球大環境有兩個大問題:一是球員兵役無法打球,二是職棒無二軍培訓制度。

先談球員兵役問題,由於我國採徵兵制度,因此棒球員也必須服役,但由於棒球這項技術必須從小培養並不能長時間中斷,因此當年各軍種均有成立棒球隊以容納這批選手使其訓練不致中斷。但由於時空環境的演變,國防部採取精實政策,而軍種球隊正好首當其衝,因此近年國防部對國軍隊的態度是採取自生自滅,從去年起一次補齊後就再也不徵調球員進入,因此像陳家鴻,陳致鵬(陳致遠之弟),張民傑,王國進等多次進入培訓隊的選手都無法調入。

近年雖然另規劃了補充役與體育替代役的辦法,但諸多奇怪條件(如聯賽前兩名與個人獎得主,亞錦或世青國手),最後出現甲組冠軍隊的板凳選手得以進入國訓隊但多次隨培訓隊出國比賽的國手入伍卻只能當大頭兵「劣幣驅逐良幣」的狀況發生,這種情形能說那些培訓隊員不努力嗎?但為何他們必須被迫荒廢球技?

就算這些選手當兵時無球可打,但如果國內職棒制度健全,有二軍制度提供這些選手再出發的機會,或許他們仍有機會再次找回流失的技術,但國內職棒經營者(包括許多球迷)都還搞不清楚為何要成立二軍,成立二軍的目的就是要「儲備未來需要的選手」。在一個成熟的職棒體系中,一軍出場的目的就是作戰打勝仗,二軍則是持續的訓練新秀使他們具備足夠打職棒的技術與觀念。全世界大概只有台灣的棒球會在一軍的比賽中「一邊作戰一邊練兵」,試想如果兄弟在職棒八年起就成立二軍並讓那批新秀在二軍不斷出賽,或許兄弟洪領隊就不必苦熬七年才再次享受噴香檳的快感。

但現在沒有二軍培訓制度,王國進能在退伍後重現兩年前技驚四座的145速球嗎?張民傑能在明年中的選秀測試會中展現從全壘打牆長傳本壘不落地的美技演出嗎?我懷疑,可能連他們自己都懷疑。

職棒一直在喊好手不足,如果這些主事者有親自去看這幾年的青棒跟成棒聯賽,他們絕對會發現有數不清的好手可以立即選入球隊增加戰力,但由於大環境的阻礙,使得其中十之八九都被埋沒。去掉其中部分因為自己不長進而消失的敗類,絕大多數的選手都是戰戰兢兢努力表現,但他們完全沒有機會向更多人展現他們多年苦練的成果,這該怪老天還是自己?我到現在還沒有答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ach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